早教市場魚龍混雜消費陷阱重重 亟待統一監管
隨著早教被越來越多的家長認知,接受早教課程的孩子年齡也越來越小。“重視0-3歲的嬰幼兒教育”這句話早在2010年便被寫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2010-2020年)》。所謂“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想法,讓上早教成為一種時尚。
不過,似乎有越來越多的家長誤讀了這句話,把早教當成孩子們的“PK”賽場,有些早教機構的教育內容更是嚴重偏離了正確的教育方向。在早教市場各種“高大上”的早教班背后,卻隱藏著收費過高、課程設置不合理等現象,一些機構的師資力量也屢受質疑。
隨著國家開放“二胎政策”,早教市場愈發火熱。很多年輕家長認為早期教育是孩子成功的基石,上早教班成為了必要。在很多早教機構,都能看到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或者父母帶著參加早教的孩子,許多早教機構更是人滿為患。
隨著早教的火熱,早教機構的收費也水漲船高。早教課收費標準一般都是按照課時來收,每節課從30分鐘到50分鐘不等,價格大部分在四五十元至兩百元不等,給人感覺就是:宣傳“高大上”,價格不親民。據了解,多數早教機構采用連鎖加盟的模式,品牌加盟費、房租、裝修、教具、工資等各項支出,都讓早教機構的運營成本不菲,這導致收費不斷攀升。
在發展如火如荼的早教市場,這些早教機構的師資力量也越來越受到質疑。據了解,大多數的早教機構并沒有具備相應從業資質的早教老師,他們所稱的“資質”多是自行認定的。早教機構的師資狀況透露出我國在嬰幼兒早期教育人才培養方面的尷尬。在我國現行教育體系中,對3-6歲孩子的教育為學前教育,在幾十年的發展中,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學規范和標準。而對0-3歲嬰幼兒早教教師培養是近幾年才剛剛起步的,基本處于無序、自然的發展狀態。
現如今,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及這一階段嬰幼兒生理心理發展的獨特性,國內已有越來越多的高校意識到建立早教專業的必要性。總體而言,大的框架是有了,但從國家到地方,還沒有一部早教人才的培養標準。因此,早教教師要真正實現專門化、專業化,確實還有一段路要走。
早教機構之所以能夠“遍地開花”,其主要原因就是入行門檻低,沒有教育資質、衛生保健、衛生防疫等方面的審批限制,整個早教行業的政府監管呈真空狀態。不過,教育部已于2013年在上海、北京海淀等14個地區啟動了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試點工作,隨后,青島、南京等地也相繼出臺對0-3歲早教機構的管理文件,明確了辦園標準和師資要求。但截至目前,全國尚未形成統一標準,試點的階段性成果還未有權威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