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底線教育”缺失了嗎? |
發布日期:2018/3/4 發布者:佚名 共閱57911次 |
![]() 在一片“停止冷漠”的呼聲中,佛山2歲的“小悅悅”離開了這個“冷漠”的世界。“小悅悅”用她小小的珍貴的生命告訴我們:我們對孩子的看護,以及安全防護這些“底線教育”,真的做到位了嗎?! 現象:冷漠路人眾生相悲慘事故發生 [回放]2011年10月13日,佛山兩歲小女孩在路上被一輛面包車撞倒和碾軋,18個路人先后經過,但都當沒看見,而其間悅悅又被一輛貨車碾軋過去,最終悅悅被第19名路人抱到路邊。[全文] [進展]截止到現在,“小悅悅”事故已經過去半個月了。兩名肇事司機已經被逮捕,小悅悅父母也已經放棄了民事索賠。那“18路人”最后的表白也不盡相同:有說當時很害怕,有發誓自己根本沒注意到……不管怎樣,對于“小悅悅”的死來說都沒有任何意義了。 然而,幼童被汽車碾壓的悲劇還在繼續。就在10月25日,廣東再次發生幼童被碾交通事故!唯一可以告慰“小悅悅”的是,這次的路人,不再冷漠。[全文] “18個路人” 從事件發生現場的監控錄像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長長的冷血鏈。第一個司機,在前輪碾壓過后,停了一下,又加大油門,用后輪碾壓了第二次;然后是3個路人冷漠走過,只是淡淡的看了一眼女童,卻沒有人停下來;接著就是又一輛貨柜車從孩子的身體上碾壓過去;接著又是一個個像什么都沒有看到的路人……實在不忍心再敘述這個殘忍的過程了,可是,面對這個慘痛的現實,我們無法再一次漠視! 追查“自稱肇事者” 肇事司機:對不住孩子的家人 審訊中兩名涉案的犯罪嫌疑人表示,當時并沒有看到孩子在前方,特別是第一位肇事司機胡某,他對于傷害小悅悅事件表示懊悔,心情非常沉重,對不住孩子的家人。 路人甲:堅稱“沒看到” 聽聞有人指責“見死不救太冷血”,張某稱自己只聽到孩子哭聲,并未看到孩子倒地,更未看到血跡。“如果我看到地面上有血跡,一定會下車救人的”。 路人乙:后悔、同情、心痛、內疚 看過小悅悅被碾壓的視頻后,林小姐說,自己這幾天一直想著這件事,晚上也睡不著覺,她用了幾個形容詞形容自己的心情“后悔、同情、心痛、內疚”,F在再想起這件事,林小姐說,那么小的孩子,她當時最起碼應該報警,沒幫忙實在不應該。 路人丙:網友騷擾讓他煩 視頻中,綠衣男曾朝著小悅悅躺著的方向看了一眼,但他堅稱,沒看到小悅悅,“如果看到一定救”。被人認為見死不救,這也給他的生活帶來不少困擾。不光街上有人指指點點,一名網友還“人肉”到他的淘寶店鋪,通過阿里旺旺罵他“沒良心,見死不救”,這也讓他非常煩惱。輿論:為何集體批評路人甲向救人的拾荒者學習 心痛,但是無能為力;咒罵,然后旋即忘卻;指責別人,卻放過自己——這是我們大多數人對這種事情的心態,我們表現出的痛苦相當可疑,我們的咒罵缺乏內在的力量,我們的正義感從一開始就搖晃不已。所以說,與其譴責那18名路人的“冷漠無情”,不如向救人的拾荒者學習,回歸最樸素的人類良知。 拷問:你會是那1/18嗎? 每當慘劇發生,我們無不在思考和反思,但為什么一次次的思考和反思之后,現實依然在悲劇之中兜轉?只因那個人不是自己?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肇事者、成為旁觀人、也可能就是小悅悅。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方可讓我們找回善良與良知。 冷漠——早已存在于我們的民族性里 魯迅說:中國都市倘有人倒地,高興者盡有,扶助者卻極少。他在《經驗》一文中說:經過許多人經驗之后,倒給了后人壞影響的,如俗語說“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便是其一。救急扶傷,一不小心,向來就很容易被人所誣陷,而還有一種壞經驗的結果的歌訣,是“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于是人們就只要事不干己,還是遠遠的站開干凈。 我想,人們在社會里,當初是并不這樣彼此漠不相關的,但因豺狼當道,事實上因此出過許多犧牲,后來就自然的都走到這條道路上去了。所以,在中國,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車摔傷的人,路人圍觀或甚至于高興的人盡有,肯伸手來扶助一下的人卻是極少的。 所以,每每有社會惡性事件發生便有輿論譴責當今社會風氣的思維,是錯誤的思維。路人冷漠,我們可否從“根”上醫治?責任:監護人難辭其咎上海教授:路人再混蛋父母也難咎其責 一個簡單不過的道理:路人再冷漠、再混蛋,也只是路人。能真正照看好小悅悅的,首先是父母甚至只能是父母,而不是路人。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這時還去責難小悅悅父母,甚至極力主張把他們送上法庭,無疑是一種在傷口上撒鹽的“不道德”行為。但撒鹽是必要的消毒措施,否則傷口容易發炎、擴散——爛得更厲害。 網友:父母要教養不是放養 各大網站也在拒絕冷漠。每一個人都為小悅悅祈禱,每一個人都似乎在為小悅悅的父母感傷。但,我不得不說幾句殺風景的話,小悅悅的父母沒有照看好孩子,負有不可推卸的過失責任。 如果在美國,出現類似的案件,小悅悅的父母肯定會被調查,小悅悅的哥哥很可能會被寄養到其他的家庭或者兒童機構,這是因為小悅悅案件中,她的母親犯有忽視之過。作為父母,這樣的過錯是不可原諒的,有一次即可能悔恨一生。反思:如何避免悲劇重演三石:道德無法量化但責任與懲處卻可以量化 由小悅悅引發的各種反思中,不少人提出用完善法律法規的方式,強調家長的監管責任,處罰把孩子“放養”在危險環境中的家長;加大對交通肇事逃逸的懲處力度,剿滅肇事司機的僥幸心理。在道德譴責無法保證降低車禍事故時,通過法律法規的強制手段,才會帶來明顯效果,才能確保小悅悅的悲劇不重演。為了保護兒童的生命安全,家長和社會都要確保自己的責任心,并且把這份責任心落實到可操作的細則與條款中。 各國立法:避免見死不救 《法國刑法典》:任何人對處于危險中的他人,能夠個人采取行動,或者能喚起救助行動,且對其本人或第三人均無危險,而故意放棄給予救助的,處5年監禁并扣50萬法郎罰金。 美國一些州的法律:發現陌生人受傷時,如果不打“911”電話,可能構成輕微疏忽罪。 加拿大安大略省《見義勇為法》:自愿且不求獎勵報酬的個人,不必為施救過程中因疏忽或不作為所造成的傷害承擔責任。 專家:立法需謹慎 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王仲興認為,針對中國目前的狀況,“見死不救”不宜入罪。他認為,小悅悅事件反映出的更多的是道德層面的事情,法律是把“雙刃劍”,設立“見死不救罪”更應慎之又慎。中國目前的狀況不是無法可依,最重要的是將現有法律執法可依,同時借鑒國外的法律,大量分析類似案例,將法律更便于操作。 成長階梯:培養寶寶的安全意識 首先,幫助寶寶樹立安全意識,讓寶寶了解環境中哪些地方可能對他/她造成傷害,從主觀意識上建立起一道防護的屏障,是保護寶寶安全的重中之重。 方法1:讓寶寶體驗危險 美國的科學家曾經對寶寶們做過一個試驗,探究寶寶對待陌生事物的態度究竟是由什么決定的,結果發現寶寶們對待陌生事物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經常照顧他的媽媽的態度。如果媽媽對某個陌生事物表現出歡迎、肯定的態度,寶寶往往也比較容易接受這個新事物,如果媽媽對這個陌生事物表現出懷疑、拒絕、否定的態度,寶寶往往也容易表現出相似的態度。因此,在生活中,媽媽如果對某些危險的物品表示出拒絕、害怕的態度,并用語言加以表達:“燙!”“危險!”“不要碰!”寶寶往往會采納媽媽的態度,遠離這些物品。 方法2:教給寶寶處理危險物品的方法 對于生活中一些日常用品,比如剪刀、刀子、沙發的高靠背、凳子等,小寶寶一旦看到,往往會好奇地拿起來擺弄,或者爬到沙發靠背、凳子上,如果不告訴寶寶如何處理這些有危險的物品,寶寶可能對自己造成傷害。因此,爸爸媽媽有必要告訴寶寶一些必要的常識,讓寶寶掌握處理這些危險物品的方法,從而獲得安全。 方法3:選擇安全的活動場地 對于活潑好動的寶寶,爸爸媽媽應該支持和鼓勵寶寶活動,因為小寶寶智力的發育跟他運動能力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但是,活動的時候,要注意帶寶寶選擇安全的場地,這樣既不會限制寶寶的活動,又能夠讓寶寶快樂地玩耍。 搖籃網友軼楊閣:生命教育是第一堂課 我們是否從小教會孩子學會幫助別人,尤其是當別人生命處于危險之中,應該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這是最底線的教育了。如今路人的冷漠,是否與從小就缺乏這種底線教育有關?那么,#請停止冷漠#的呼聲,是否該從孩子開始?! 結束語:小悅悅事件發生之后,人們紛紛怒斥社會道德淪喪,這樣的憤怒是有理由的。不過,道德的解藥往往是一劑慢方。而就這一事件本身而言,釜底抽薪的解決辦法就是防止類似悲劇的重演。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有責任和義務讓孩子了解更多的安全知識,真正盡到家長的監護責任,同時,我們更有責任和義務教會孩子樂于助人,讓他們擁有愛自己與愛別人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底線教育。 讓小編心痛的是,“小悅悅”事故發生之后,類似的幼童被碾交通案件依然在發生(新聞)。更可悲的是,仿佛“小悅悅”事件已經快被人淡忘。搖籃網友軼楊閣(微博)呼吁成立“小悅悅紀念日”,紀念逝去的小生命,警醒我們這些馬虎大意的父母,喚醒“冷漠”的路人。我們孩子的生命安全保護,依然任重而道遠。 |
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企業在本網發布內容,文責自負。 ③ 如您因原創、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聯系電話:010-57895369。 |
【關閉此頁】 【返回上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