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梔黃退黃后果很嚴重,益生菌才是退黃疸又安全又有效的方法! |
發布日期:2020/7/7 發布者:zgytzsw 共閱16113次 |
剛出生的寶寶紅撲撲的,可沒過幾天卻越來越“黃”,新手媽媽似懂非懂地感覺到這是寶寶患上了“黃疸”。
什么是黃疸?
黃疸有2種,一種是生理性黃疸,一種是病理性黃疸。大部分的新生兒在出生后2~3天開始在皮膚、口腔黏膜和眼白部分出現輕度的黃染,而手心和腳心一般不出現黃染,在生后一周到十天會自行消退,在此期間吃奶、睡眠以及生長情況均好,大小便顏色正常,也無其它不適表現,如果查血表明血清總膽紅素濃度正常,這種現象稱為“生理性黃疸”。如果在出生后24小時內就出現了黃染現象,血清膽紅素不正常,四肢及或手足心均出現黃染,進展迅速,并且遲遲不退,或稍退后又重現,嗜睡、不肯吃奶、煩躁,甚至出現抽搐等癥狀,就是病理性黃疸,一定要去醫院救治。 因為胎兒氧氣比較缺乏,需要有很多的紅細胞來補償每個紅細胞帶氧量的不足。寶寶出生后,可以直接吸氧,氧氣的供給就充分了,不再需要過多的紅細胞來帶氧,于是這些多余的紅細胞就被機體破壞,產生了過量的膽紅素。膽紅素要靠肝臟轉化才能排出體外,而新生兒的肝臟功能還不健全,過量的呈黃色的膽紅素就積聚在血中,當超過一定量時,就把皮膚、黏膜和眼白染成黃色了。生理性黃疸對小兒健康一般無影響,不需特殊處理。
2016年茵梔黃注射液 新生兒、嬰幼兒禁用
茵梔黃作為中醫治療黃疸的常用藥,相信月嫂姐妹們應該都不陌生,但是因為它引起的諸多不良反應,在去年國家藥監局就明令禁止了對新生兒和嬰幼兒使用茵梔黃的注射液。
注射液所有的醫生都知道了不能用于小寶寶,但茵梔黃口服制劑、茵梔黃顆粒能給小寶寶用嗎?
2017年藥監局:
茵梔黃口服劑副作用太多
而在2017年8月21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發布了關于修訂茵梔黃口服制劑說明書的公告(2017年第96號),明確的說明了服用茵梔黃口服制劑會引起腹瀉、嘔吐和皮疹等不良反應,脾虛大便溏者慎用。可用完很多寶寶就會拉肚子,隨時隨地拉水。
為啥要重新修訂?
因為口服茵梔黃的退黃原理其實與瀉藥類似,讓孩子多排便,將多余的膽紅素排出體外黃疸自然就退了。
沒錯,退黃的真相就是——拉肚子!
1. 母乳喂養退黃
盡早母乳喂養。因為喂養寶寶越早,胎便就會越早排出;另外,也要給寶寶充足的水分,保證寶寶一天排尿6~8次。
2. 曬太陽
讓太陽曬曬寶寶的皮膚,主要曬腦后部、背后和小屁屁,最好選擇上午11點以前,一般曬10~20分鐘左右;
要用不透光的黑布遮蓋寶寶的雙眼,保護好眼睛,并注意保暖,且不要曬傷寶寶的皮膚。
3. “光照療法”
根據寶寶的黃疸程度,可能需要在醫院采取光照療法來退黃,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照藍光”,需要在醫院進行。
嚴重黃疸可能會引起可怕的膽紅素腦病,對寶寶健康造成永久性傷害。
所以,媽媽們要及時發現寶寶的黃疸類型,然后采取相應的辦法,給寶寶一個健康的未來。
4、“補充益生菌” 益生菌是一類對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人體、動物體內有益的細菌或真菌主要有:酪酸梭菌、乳酸菌、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放線菌、酵母菌等。益生菌是定植于人體腸道、生殖系統內,能產生確切健康功效從而改善宿主微生態平衡、發揮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總稱。對于黃疸的恢復是有一定的幫助,主要是減少膽紅素肝腸循環,促進膽紅素排泄。
1、益生菌有緩解乳糖不耐癥狀,促進機體營養吸收的作用:益生菌有助于營養物質在腸道內的消化。它能分解乳糖成為乳酸,減輕乳糖不耐癥。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不僅可以產生各種維生素如維生素B1、B2、B6、B12、煙酸和葉酸等以供機體所需,還能通過抑制某些維生素分解菌來保障維生素的供應。另外,雙岐桿菌還可以降低血氨改善肝臟功能。
2、益生菌有整腸作用,調整微生態失調,防治腹瀉:益生菌活著進入人體腸道內,通過其生長及各種代謝作用促進腸內細菌群的正常化,抑制腸內腐敗物質產生,保持腸道機能的正常。對病毒和細菌性急性腸炎及痢疾,便秘等都有治療及預防作用。益生菌和很多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等消化道疾病有密切的關系。 益生菌可以幫助寶寶加快排泄,縮短黃疸天數,有效治療黃疸。 |
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企業在本網發布內容,文責自負。 ③ 如您因原創、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聯系電話:010-57895369。 |
【關閉此頁】 【返回上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