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公益行為不同的是,捐精的背后圍繞著更多的話題。話題最為集中的,則是捐精可以帶來收益。這似乎是很多人的共識。頗受歡迎的美劇《生活大爆炸》中,兩個天才加州理科生謝爾頓和雷納德,到精子庫準備捐精,為的只是改善公寓的網絡帶寬;在國內,甚至流傳著“捐精可以掙房子首付”的段子。于是,捐精被人們簡單轉化為“賣”精子這一商業行為,“掙錢說”甚囂塵上。
還有人認為捐精有損健康,他們會說,前段時間不是有媒體報道一個博士捐精猝死嗎?似乎在他們看來,還是少碰為妙。
這一系列的話題,困擾著許多對捐精并不了解的人們,加上捐精這個字眼對國人來說,更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使得人們更“羞于”對它了解。
捐精,就在以訛傳訛中披上了神秘的外套
不可否認,捐精是一件很復雜的事情,它涉及到法律、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問題,但自從1866年建立精子庫的想法被提出來后,它帶給人們更多的是福音。從1954年第一個人工授精而成的嬰兒出生到現在已經有100多萬的試管嬰兒,不能不說,它是一項偉大的發明。那么,它就有理由讓我們去了解它。因為,在捐精需求大增的今天,人們更多感受到的是科技的極大進步。
如果不是站在北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的候診大廳里,你一定無法真正理解不能正常生育的人們對健康孕育下一代的焦慮與渴望。
“如果沒有個大大小小的問題,誰愿意往這里跑啊?”多次來此就診的老李,一臉倦容地說道。他正在男科候診大廳里等待下午出診專家上班。“醫生說了,我的問題主要是精子活性少,吃上些藥應該就好了”。
在試管嬰兒登記處,曉蓉也在心情焦慮地等待醫生的上班,他們年輕的時候不想要孩子,等想要的時候,卻遲遲不見動靜,于是他們從3月份就開始做各種檢查,今天過來看看結果,不過她覺得正常懷孕的概率偏低,“實在不行就嘗試試管嬰兒”。
無法正常生育的問題,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幸運的是,隨著醫學的更加發達,出現了卵子庫、精子庫,這給夫妻雙方帶來了希望。
因此,捐精在某種程度上來講,與獻血、捐獻器官一樣,是造福于人類的公益行動。只不過它的出現,太過特殊,它與法律、道德、倫理等觀念聯系太過緊密,頗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態勢。很多人會有各種疑問——捐精是不是可以賺到很多錢?捐精會不會損害身體?捐精會不會導致倫理悲劇?
既吸引眼球 又招來誤解
不管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網絡世界,捐精絕對是一個吸引眼球的話題。
“比獻血強多了”、“精子就算不用也是浪費了,捐出來既作貢獻了,還能掙錢,何樂而不為呢?”類似的言論,經常在耳邊響起。
小昭和小凱是北京某高校的博士,他們還是所在學院的籃球隊隊員,算是頗受歡迎的“文武雙全”的人物,在提到捐精的時候,他們非常樂觀地表示,“就憑我們的條件,肯定受歡迎,而且據說還能掙5000元。”這對還是學生的他們,是一個不小的誘惑。大雄與他們打球相識,稍長他們幾歲,大學畢業后就出來闖蕩,如今小有成就,三人合計要去報名參加捐精,并相約第二天去北京精子庫一探究竟。
第二天要出發的時候,小昭告訴小凱說:“我女朋友要回來了,聽說捐精要禁欲半年,我想過正常的生活,就不去了。”而小凱也如實相告,他還沒有想好,等等再說吧。最后大雄也無奈地表示,自己年齡大了,這種活還是讓給更有活力的人吧。
他們的表現,實際上代表了目前大多數男性對于捐精的態度:跟著大伙喧鬧,卻很少深入關注,更極少去行動。這或許源于人們對捐精的普遍擔憂與眾多誤解。
整個流程要捐6至12次
阿奇是一個愿意了解和嘗試這個新鮮事物的人。他是武漢人,懷著做一次“免費體檢”的心態,到湖北省人類精子庫捐精,令他沒想到的是他第一次篩選居然不合格,好好調養之后,第二次才合格,如今,他已經是正式捐精者之一了。
在北京要想捐精,要到國家人口計生委科研所人類精子庫。在國家人口計生委科研所大樓二樓西側就是人類精子庫,在走廊里,有關于捐精流程的簡介,如果覺得還不夠詳細,在精子庫通道的左側,有一個接待室,專門接待咨詢捐精事宜的人。
記者在室外瀏覽的時候,碰見了一位剛出來的男同胞,看著是大學生模樣,就上前詢問了他的一些情況,他只是說他現在已經不是第一次取樣了,然后就以不方便談為由拒絕了,后來才知道,志愿者之間是不允許互相打探情況的。
工作人員介紹,如果捐精者各項條件合格且決定捐精,就會要求登記并填寫知情協議書。填完后,經過簡單的檢查后就進入精液篩查程序,第一次獲取精液樣本,隨后醫院拿去做檢測,如果合格,相關負責人員會短信或者電話預約下次繼續來體檢,在收到通知后的3至7天內禁欲(以5天為宜)。
捐獻者連續經過2至3次的精液質量篩查及冷凍復蘇實驗并合格后,繼續進行健康體檢和抽血化驗檢查,全部合格即成為正式捐精者,進入正式的捐精期。在此期間,大概要捐6至12次(根據精液質量決定),每次捐精前要求禁欲3至7天。在完成最后一次捐精后間隔20天和6個月再進行兩次健康檢查,全部合格者則完成整個捐精過程,整個捐獻過程大概需要1年的時間。
而對于大家所關心的捐精補助,工作人員說是3500元,并非傳言中的5000元。另外,他還特別強調,在這里,每個捐精者在捐精的時候有獨立的單間,以保證衛生和隱私,但是這里不提供音像制品,不過捐獻者可以自己攜帶音像制品,以方便捐精。
“精盡人亡”不可能
最近,“華中科大博士生校內捐精猝死”的消息,將捐精的話題又推上了風口浪尖。捐精真會損害健康嗎?
參加過捐精的阿奇表示,在捐獻過程中,除了“略感疲憊”外,沒有太大的反應,而“疲憊感”也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他覺得,猝死博士生有可能是患有某種疾病,沒有檢查出來,在捐精時誘發了該疾病。他說,在接到醫院捐獻通知后,一般都要求有3至7天的禁欲期,這個時間也足夠使身體恢復到比較正常的狀態。
如果性生活頻繁,精子的數量、活性等參數也會有所降低,達不到規定的標準,醫生也會讓捐獻者好好休息,不會出現所謂的“精盡人亡”。他自己第一次就沒合格,養精蓄銳之后才合格。 雖然整個捐精過程會有多次捐獻,但如果按照醫生的指導,捐精不會造成身體的損傷,它與正常的性生活并沒兩樣。在平時生活中,精液積滿后,會通過性生活、自慰或遺精等方式排出體外,這也是人們為何常常在生活中這樣調侃捐精:“不捐也是浪費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