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溶血”——中國式的騙局
方舟子:“ABO溶血”無必要也無用
12月20日,方舟子就登上央視的防輻射孕婦服事件在微博上發表感慨,直言“防輻射孕婦服只是騙錢,并不害人”,同時爆出“孕期保健領域比這更嚴重的、既騙錢又害人的東西還有的是,比如也是有"中國特色"的"ABO溶血"騙局”,兩日后,方舟子再發微博繼續斥責“ABO溶血”檢查,他表示:“為避免傷害胎兒,孕婦用藥應慎之又慎。然而,國內醫院不僅為了賺取檢查費給孕婦做既無必要也無用的"母嬰ABO血型不合"檢查,而且不顧胎兒的健康以預防為名普遍給孕婦濫用未經驗證的藥物,從普通醫院到最著名的醫院都參與這場能傷害胎兒的醫療騙局,這是中國醫學界的恥辱,也是醫德淪喪的明證。”兩條微博幾天內被轉發上千次,不少網友表示自己也遇到過相似問題,其中不少加V認證的名人也對此事表示好奇,著名演員馬伊琍轉發微博并表示也曾看過不少相關報道,很好奇究竟是怎樣一回事。
方舟子幾個月前的博文提到,對于“ABO溶血”一項的檢查,國外醫院是從不做的,即使在常規的產前血液檢查中發現了抗A或抗B的IgG抗體也不在檢查結果中列出,所以方舟子稱其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騙局,是“無必要也無用”的。
那么方舟子口中提到的“ABO溶血”檢查是什么樣的呢?就是指如果孕婦是O型血,醫生會問其丈夫的血型或干脆讓丈夫也查一下血型。如果丈夫不是O型血(而是A型、B型或AB型),醫生就會認為胎兒的血型有可能與母親不合,會讓孕婦抽血查一下其體內是否有抗A或抗B的抗體,有的話,活性有多高(用效價表示)。如果效價比較高,醫生會認為胎兒有可能發生溶血而流產,即使不流產,新生兒也可能發生溶血。然后就會讓孕婦服用中藥預防,一般從懷孕第三個月起開始服用,一直服用到分娩。對此,方舟子認為,“雖然母嬰ABO血型不合的比例高達15%,但是絕大部分不會發生溶血,只有其中的4%(也即所有新生兒中的0.6%)會發生溶血。即使溶血發生了,絕大部分癥狀非常輕微,只有少量的紅細胞發生破裂,導致出現黃疸。大多數新生兒即使不發生溶血也會有黃疸,發生溶血的結果只是讓新生兒的黃疸嚴重一些。溶血病例中大約三分之二黃疸嚴重到需要治療,通常用光療就可以了(用藍光照射破壞膽紅素)。只有極少的溶血病例出現嚴重的貧血,需要輸血治療,但這種病例極其罕見,不到溶血病例的千分之一,即在全部新生兒中每百萬個還不到六個。”因此,方舟子認為國內的“ABO溶血”檢查是一場騙局,服用的中藥不僅不能預防,還有可能傷害嬰兒。
兒科專家:中藥只為降低溶血指標
對方舟子的觀點,來自沈洲醫院兒科專家張醫師表示基本認同,“母嬰ABO血型不合,并不等于溶血病,兩者關系不大。即使溶血指標顯示抗體很高,孩子出生后真的發生溶血,一般來說程度也是在可以控制的范圍內,只是比正常新生兒的黃疸稍微厲害一點。可以說一百個ABO血型不合的嬰兒里,也不會有一個溶血病。”張醫師也表示醫院確實存在對“ABO溶血”的檢查,也會在孕期給孕婦服用中藥,但服藥并非用于預防,而是將檢測出的過高的溶血指標降到可以接受的范圍就會停藥。“溶血指標達到1:512以上,才可以診斷有母嬰ABO血型不合,但孩子出生后并不一定會得溶血病。一般吃中藥是為了降低溶血指標,到合理范圍就會停藥,過度吃藥和亂吃藥實在沒必要。”
張醫師提醒各位父母,在孩子出生后父母懷疑孩子可能溶血的時候就必須要盡早治療。“在出生一兩天后,可以觀察寶寶是否出現黃疸,或者在醫院和血液中心,做個免疫抗體測定。一旦確定溶血,只要進行丙種球蛋白注射和藍光照射 (用藍光照射破壞膽紅素),就能很快好轉。除非黃疸很嚴重,出生五天后才送來就醫的,才可能需要換血治療。”
對于方舟子博文最后提到的Rh血型,張醫師也做了解釋,這種易被忽略的熊貓血(RH陰性血)群體雖然在國內很少見,但是這部分人懷孕之后如果忽略溶血指標這一項的檢查就會很危險,因為新生兒如果患了RH溶血癥,就可能導致胎宮內死亡,“與ABO溶血不同,RH溶血在宮內就可能發生。這時抗體跑進紅細胞里,導致紅細胞大量”爆破“,可以立即引起胎兒貧血、肝脾腫大、腹水腫、水腫性心臟病,直接導致胎死腹中。出生后,嬰兒也可能因為溶血,出現重癥黃疸,或膽紅素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