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期是怎么來的?
新生命的誕生開始于精子與卵子的結合,而要想達到避孕的效果,就要想方設法阻撓它們的相會。安全期避孕采取的策略是計算卵子的出場時間和可能的受精時間,并讓精子避開這些時間再出來活動。
排卵和受精的過程存在一些規律。一般健康女性會在每個月規律地排卵,一個月經周期為28天的女性,排卵日大致在月經來潮前的14天左右 ,卵子在排出可存活1-2天,而精子在進入女性陰道后大約可以存活3天。根據這些規律,我們可以通過女性的生理周期大致確定出容易懷孕的“危險期”,其余的時間就是所謂的“安全期”了。在“理想狀態”下,在安全期中進行性行為也不會使精子與卵子相遇,以此達到避孕的效果。
排卵后安全期較為安全
為了保險起見,我們將排卵日的前5天和后4天, 連同排卵日在內共10天稱為排卵期,其余除月經期以外的時間稱為安全期。
安全期又分為排卵前安全期和排卵后安全期,從月經干凈那天到排卵期開始的前一天的那段日期為排卵前安全期;從排卵期結束后的第一天到下次月經來潮的前一天為排卵后安全期。
排卵后安全期比排卵前安全期更安全, 這是因為有些婦女有時受環境變化和情緒波動等影響使排卵提前,這樣排卵前安全期就會縮短,而自己并不知道, 這樣排卵前安全期就不大安全了,卵巢在一個月經周期中先后排兩次卵的機會是極少的, 即排卵后到下次月經來潮前這段時間一般不會再發生第2次排卵,所以,排卵后安全期就比較安全。
算準安全期比你想象的復雜
安全期的原理聽上去似乎挺靠譜,但實際上所謂的理想狀態并不存在,所以計算起來卻會面臨很多困難。
我們經常會聽到的安全期計算法是類似“前七后八”或者“前三后四”這樣簡單的估算,但它只是基于最近的一個月經周期進行計算的。這樣的算法要想準確,就要求女性的生理周期總要像時鐘一樣準點才行。而事實上,并不是所有女性都會規律地排卵,即使是規律排卵的女性,她們的生理周期也會受到環境、情緒、健康狀況的影響而波動,實在難保完全準時。因此,這樣的計算就會帶來很大的誤差。
為了減小這樣的誤差,也有一些相對更準確的安全期計算方法,例如奧吉諾公式。這種方法要記錄最近6-12個月的月經周期,選出最長和最短的周期的數值作為重要參數來計算安全期。月經周期的定義是從月經來潮的第一天到下一次月經來潮的前一天。
這樣的方法雖然比起簡單的估算要靠譜一點,因為看起來它用多段周期中的最長和最短值拉平了周期的波動。但使用起來非常麻煩,而且即便是這樣也無法逃開那些不確定性的影響,算準周期幾乎是小概率事件。
此外,其他一些因素也可能影響安全期的計算。安全期一般是根據女性自己觀察到的月經周期來計算的,但實際上陰道出血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月經,也可能排卵期出血等其他情況。如果把非月經的出血錯當月經來計算,也會導致安全期計算不準。
安全期避孕,效果不給力
安全期避孕不僅實施起來會遇到很多麻煩,最終的效果也并不理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在理想狀態 下,安全期避孕的年失敗率約為5%,可靠性不及避孕套及口服短效避孕藥。而實際上控制失敗率在5%這樣的理想狀態也是很難達到的,如果使用了比較簡略的計算方法,或是自身生理周期不規律,失敗率就會大大增加,臨床追蹤年失敗率可達到25%以上。25%的失敗率意味著100位成年婦女采用此方法避孕,1年時間內,會有25名婦女懷孕。名字里帶著“安全”的字眼迷惑了很多人,其實風險非常大。這樣看來,與現有的可靠的避孕方法相比,低有效率幾乎成為這類自然方法最大的“副作用”,你能接受嗎?
由于安全期避孕法是一種生理性避孕法,僅適用于月經周期規律、生活規律、長期同居、 雙方能相互配合及諒解的夫婦,不適宜于月經周期不規則者、探親期夫婦及生活環境經常改變者。要想實現真正的安全避孕,就要走出傳統的一些誤區,通過可靠性對比來正確選擇。短效口服避孕藥和宮內節育系統(比較適合已生育女性)都是可靠性比較高的方式。
計算安全期看似沒有副作用,但它受到生理周期波動等諸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實在不能百分百“安全”。要想放心享受避免中招,還是選擇藥物、避孕套等可靠的避孕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