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療
艾灸是一種使用燃燒后的艾條懸灸人體穴位的中醫療法。這種療法的適應范圍十分廣泛,是治療疾病中國古代的主要手段。《黃帝內經》:“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可見艾灸非常適宜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是治療宮寒的好方法。”
適應癥
血虛血寒導致的宮寒,癥狀為經行后期,量少色暗,小腹冷痛,喜熱喜按,腰酸無力, 畏寒肢冷,舌淡苔薄白。
工具
艾灸條一根,或者艾絨少許、艾灸盒一個。
取穴
氣海(臍下1.5寸),關元(臍下3寸),歸來(臍下4寸,再旁開2寸)。
備注:3寸=四指:食指、中指、環指、小指 四指相并,以中指第M節為準,量取四橫指為3寸。
1寸:拇指指骨關節橫紋兩端之間的距離作為1寸。
艾灸方法
建議先找關元穴再找氣海(氣海在關元和肚臍的中點的位置)。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鐘,至皮膚紅暈為度。
也可以采用雀啄灸法: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施轉施灸。感覺以溫熱適中為宜,也可以灸30多分鐘。
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對于養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也可以使用艾灸盒。可以用艾灸盒做移動艾灸,每天40分鐘左右,三陰交,可以用單眼艾灸盒雙側同時艾灸。子宮穴是奇穴,在中級和曲骨之間旁開三寸左右艾灸, 就可以灸到子宮穴。
例假的時候(包括例假前五天)別灸,每次二十分鐘,如果有異常就立刻停止,以免引起月經紊亂。如果有異常立即停止去咨詢中醫婦科或針灸科。
艾灸的作用是補中益氣、溫經通絡,因此不會引發上火癥狀。如果在艾灸過程中發現上火口瘡等,可以讓醫生開點藥,兩者之間不會發生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