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冠疫期”中國金融行業社會責任感專題分析報告 |
發布日期:2020/3/6 發布者:佚名 共閱46650次 |
導讀 2020“新冠疫情”爆發,中國金融行業調整業務運營并積極踐行公益,樹立了良好形象獲得超六成網友認可。疫情為中國金融深化線上轉型提供契機,金融業務線上化、科技化和數據化轉型有望提速。“新冠疫情”過后市場經濟將迎來反彈,金融行業或面臨較大機遇。 報告核心觀點 “新冠疫情”爆發,滬深股市開市首日超3600只個股下跌,央行干預后股市表現趨于穩定。2020年春節期間中國遭遇“新冠疫情”爆發,零售業、旅游業、餐飲業等均受打擊,市場蒸發過萬億元。消費抑制下,金融業同樣受到沖擊,2月3日復市首日超3600只股票下跌。2月3日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向市場投放大量流動性,兩日累計投放1.7萬億以提振市場,隨后股市表現趨于穩定。 金融企業積極應對挑戰,疫情過后或面臨反彈機遇。面對“新冠疫情”對行業的沖擊,金融企業積極應對,調整業務以及借助利好政策減少損失。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03年非典過后中國經濟迎來反彈,“新冠疫情”過后,市場或再次面臨快速上升機遇。 金融企業積極踐行社會公益,樹立良好形象獲六成網民認可。2020年“新冠疫期”中國金融企業展開多種形式公益援助行動,抗擊疫情,并樹立良好企業形象。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61.8%的受訪網民對金融行業公益行為表示欣賞支持。在疫情期間樹立良好形象的金融企業,面對疫情過后社會或將迎來的發展機遇時,將更具競爭力,更受用戶信任。 以下為報告節選內容 “新冠疫情”爆發,中國經濟受沖擊 2020年由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疫情在全國范圍內爆發,打破了社會經濟發展往常的秩序。2020“新冠疫期”居民消費大幅度減少,客運、旅游、餐飲住宿等行業基本顆粒無收,金融市場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2020“新冠疫期”經濟損失嚴重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春節期間,中國零售與餐飲預計損失超10000億元,旅游收入損失超5000億元,電影票房損失超70億元。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春節假期(除夕至初六)是中國國民消費黃金時期,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期間恰逢2020年春節,對中國經濟造成巨大影響。各行業受疫情影響基本停滯,損失較大。 2020“新冠疫期”A股復市首日表現慘淡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春節期間全球股市受疫情影響,均呈現下跌的態勢。2020年2月3日復市當日,滬深兩市超過3600只股票下跌,各大行業版塊均受到影響。其中醫藥生物行業跌幅最小,哈藥股份等醫藥股和泰達股份等口罩概念股漲停。鋼鐵、電子、建筑裝飾行業跌幅最大。 “新冠疫情”過后經濟或面臨反彈機遇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03年非典疫情結束后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呈現快速反彈特點,迅速拉動經濟回位。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2020“新冠疫情”過后,受到壓抑的社會消費或類似2003年非典疫情結束,出現經濟反彈現象,企業貸款需求增多,金融企業也面臨更多的發展機遇。 金融企業“新冠疫期”踐行公益,提升品牌形象 2020“新冠疫期”金融企業在規范運營的同時也有不少公益舉動,是疫情防范期間公益大軍中亮眼的一員。 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金融企業踐行公益,展示社會責任感,有助于維護社會經濟穩定,獲取客戶信任以及建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疫情過后受到壓抑的社會經濟有望迎來反彈,而疫情期間建立起良好形象的企業,能更好獲取用戶信任,展現競爭力。 2020“新冠疫期”中國金融行業抗疫援助形式多樣 2020“新冠疫期”,中國金融各行業公益援助行為多樣,除了定向捐款援助疫區外,更是結合自身資源條件提供多樣的公益服務進行支援,抗擊疫情。 六成網民對金融行業公益行為欣賞支持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0“新冠疫期”內 61.8%的受訪網民對中國金融行業公益行為表示欣賞支持,48.6%的受訪網民對中國金融行業好感度有所提升。相關金融企業在疫情存續期間的公益表現,對自身品牌形象塑造有著顯著效果。 “新冠疫期”中國銀行業公益表現分析 在疫情存續期,銀行業的線下業務受到影響,而銀行網點、 ATM 、甚至紙幣的消毒需求使得銀行管理成本大大增加。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中國銀行業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公益特色是整合資金資源,以信貸支持相關企業疫期生產,并制定系列普惠政策扶持中小微企業。 2020“新冠疫期”中國銀行普惠政策支援中小企 “新冠疫期”中國保險業公益表現分析 疫情的到來使得保險業的保險責任和相關理賠面臨不確定性,并且期間行業規范等問題廣受社會重視。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中國銀行業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公益特色是發揮自身優勢條件,為戰斗在一線的醫護、媒體等人員提供公益保險,并在此期間擴展責任,是十分彰顯保險業社會責任感的舉措。 2020“新冠疫期”中國人保拓展保險責任 2020“新冠疫期”廣發證券提振市場 中國金融行業未來發展趨勢預測 疫情對經濟發展影響短暫,金融行業或在疫后迎來爆發 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2020“新冠疫期”會造成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但是對中國的經濟沖擊是短期的。疫情過后受抑制的需求將會集中反彈,從而帶動經濟回升。目前國家已陸續出臺相關政策緩解市場壓力,未來參與調劑和釋放市場活力的舉措有望增加。對于金融行業而言,疫情結束后,將出現大量企業的貸款需求,貨幣流動性將提高,金融業務及產品需求迎來爆發。 加速完善金融行業線上布局 2003年非典疫情結束后,電子商務及發展得到提速,涌現出大批電商平臺。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與非典疫情類似,2020年新冠疫情為中國金融行業深化線上轉型提供契機,疫情結束后各金融機構及企業在線上的布局將逐漸完善,金融業務線上化、科技化和數據化轉型有望提速。 “新冠疫情”為中小金融企業提供機會,戰“疫”企業更具競爭優勢 2020“新冠疫期”給市場經濟造成了一定的恐慌情緒,使得投資者的信心發生動搖。未來疫情結束后金融行業將迎來反彈性增長,這對于中小金融企業而言,是一個挑戰頭部企業的機會。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品牌形象及消費者信心是金融企業獲客的重要因素,在疫情持續影響下,有著良好社會責任表現的企業形象和聲譽將得到提升,增強用戶信心。在社會經濟回到正軌后的經濟反彈時期,這些公司更有機會實現飛躍發展。 “新冠疫期”金融機構業務要求調整,資產質量未來或存在隱患 在新冠疫情期間,有較多金融企業選擇加大信貸力度,并放寬對企業和個人的信貸條件來解決流動性的問題,應對危機。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雖然金融企業業務要求的調整是為了應對“新冠疫情”帶來的沖擊,但由此造成的寬松借貸,在疫情過后或面臨違約風險提高的問題,資產質量存在隱患。 以上內容節選自艾媒研究院發布的《2020“新冠疫期”中國金融行業社會責任感專題分析報告》 |
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企業在本網發布內容,文責自負。 ③ 如您因原創、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聯系電話:010-57895369。 |
【關閉此頁】 【返回上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