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國內上游產業無論是在產量上還是奶牛品種上等再做突破,但是在生存上,依然存在養殖成本偏高,利益聯結機制弱等問題,在業內看來,上游產業進入急需下游保護的階段,而未來國內乳業上下游一體化或將成為主要發展方向。

養殖成本比發達國家高40%到60%
我國奶業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仍面臨生產效率不高、利益聯結機制弱、產品結構不合理等諸多問題,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指出,"從生產層面來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奶牛舍飼的生產成本比較高。養殖成本比發達國家高40%到60%,飼料玉米價格比國際水平高60%,生鮮乳生產成本居高不下"。
以現代牧業為例,據其2018年年報顯示,現代牧業銷售收入49.57億元;原奶銷售成本為33.12億元;其中飼料成本為24.49億元,占比73.9%。
同時,在奶牛養殖規;l展過程中,環保壓力增大,產業發展也極不穩定。
在上市公司領域,以現代牧業、原生態牧業、西部牧業和中國圣牧,這四家上游養殖業公司為例,近幾年均有出現過業績虧損,直到去年隨著原奶價格回漲、與下游乳企加強合作等方式,才得以實現業績上的好轉。
但截至目前,國內上游牛奶總產量仍不能滿足當下消費者的需求。
“國內奶牛的單產水平是提高了,技術水準也提高了,但是,我們的奶牛存欄數,過去是440萬頭,前天我問了幾個專家,他們說加上西藏的牦牛、水牛,也就是1000萬頭,真正的荷斯坦奶牛也就五六百萬頭,這跟全盛時期的1440萬頭有多大差距?”中國奶業協會名譽會長高鴻賓曾透露,中國奶業總產量,最高的時候達到3800萬噸,而現在則是3100萬噸。
據了解,自2013年牛奶產量創下近年最大降幅以來,中國牛奶產量一直處于持續上升的狀態。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牛奶產量為3201.0萬噸,同比增幅4.1%,產量穩定上漲,但是目前牛奶產量,仍然無法滿足國內消費需求。
也正因如此,我國對進口乳的數量正在逐漸增長。據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9月牛奶進口量達8.8萬噸,同比增長63.7%,1-9月累計進口68.4萬噸,同比增長39.6%,1-11月,乳制品進口量為279.6萬噸,同比增長11.3%。
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2019年中國乳品進口量增速有抬頭趨勢,進口市場將進一步擴大,中國牛奶市場被其他國家進一步瓜分,本土牛奶市場將受到威脅。
隨著進口乳數量及品牌的增加,國內乳業上下游的競爭壓力均在遞增。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奶牛的養殖至關重要,未來乳企會注重奶牛養殖這一方面,提高牛奶產量。
農業農村部奶及奶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主任王加啟表示,“牛奶是鮮活食品,不適合漂洋過海,遠距離、長時間運輸。因此,我們消費者要想真正喝上優質奶,只能依靠發展我們的國產奶”。
根據近些年國內乳品的發展趨勢,優質、新鮮的低溫奶將是未來發展的主要乳品品類,因此,加強國內上游奶源建設,提高國內奶源覆蓋范圍,才是促進國內奶業發展的明顯出路。
以主打低溫奶上市的新乳業為例,其董事長席剛認為:“我們的低溫奶增長保持了很好的持續,我們在低溫結構中間增長現在是接近60%。隨著低溫新鮮巴氏牛奶的增速,對上游優質奶源的需求也在不斷地加大”。
預計2020年奶源占比約40%-50%
現代牧業總裁高麗娜曾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養殖成本高是歷史問題,無法和國外看齊,因此乳業上下游共享利益,實現一體化或是原奶產業的另一條出路。長期以來,中國乳業的發展處于“畸形狀態”,國外是從養殖業起步逐步發展下游的乳業,而國內則正好相反,不過越來越多的乳企意識到優質奶源是下一步發展的關鍵,就像蒙牛并購現代牧業只是一個開始。
近幾年,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以及乳企對上游奶源的進一步重視等,包括伊利、蒙牛、新乳業等眾多乳企,開始紛紛布局上游,通過自建或并購的方式,提高自身奶源占有率。
比如,新乳業在接受機構調研時曾表示,公司2019年自有牧場奶源占比超過20%。2019年董事會批準了三個新牧場的建設,再加上公司投資了現代牧業,預計2020年自有(含現代牧業)奶源占比約40%-50%。
據了解,2019年7月,新乳業收購了現代牧業9.28%股份,在甘肅永昌和寧夏海泉的兩個萬頭牧場也正按計劃建設中,同時8月又收購了福州澳牛55%的股權。
業內人士表示,自建奶源基地,探索全產業鏈模式,正成為許多企業的共識,一方面從食品安全上奶源更可控,另一方面乳制品對于原奶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自建牧場的品質更容易保證。另一方面,企業自建的大型牧場能夠使養殖資源集中化、節約化、規;,從而降低牧場運營成本。
另外,蒙牛入股現代牧業、中國圣牧;光明接手輝山部分資產;天潤乳業完成對新疆天潤烽火臺奶牛養殖股權的收購等等,通過與現有成熟牧場的股權合作,也可保證自身奶源的供應。
高麗娜表示,不管是股權合作還是自建牧場,都會帶來積極的變化。比如在美國參觀時看到,加工廠根據市場情況確定收奶量,通過配額制管理各牧場,控制牛群數量,產業非常穩定,未來中國也要這樣走。
上游承壓,下游走高
據相關數據顯示,早前上游養殖業普遍承壓,下游乳企業績則大多走高,奶業產業鏈發展不均衡的態勢明顯。
對于這種情況,加強奶業上下游產業鏈的結合,上下游企業聯動發展成為了當前業界的共識,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表示,養殖和加工關聯度高,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乳企和奶農共擔風險、共享成果,讓養殖業加工鏈接更加緊密。
對于乳品行業來說,上下游一體化,對于整個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其實很有必要,以往那種割裂的產業狀況,從長遠來看,并不利于未來的行業發展。
從上游來看,宋亮表示,奶業上游經歷2014年-2017年原奶低谷,足以證明中國奶源在參與到國際競爭中,成本和競爭不具備優勢,只有下游乳企才有可以幫助上游托底、解困。此外,上游大部分的都是重資產,股東比較雜亂,股東通過下游企業托底后可以盤活資產,并且可以進一步變現。
從下游來看,宋亮分析稱,通過對上游的整合能讓下游乳企進一步控制奶源,國內現在的奶牛存欄較少,而且未來存欄擴群的難度較大,未來十年國內發展低溫奶要依靠本土奶源,所以龍頭企業必須要加碼布局奶源,保證未來5-10年低溫奶的奶源保障。
據了解,乳品行業的產業鏈較長,上游主要為飼草種植和奶牛養殖,下游則包括乳制品加工及銷售。這兩種屬于不同領域,因此各需要專業化的運營,正所謂“術業有專攻”。讓專業的公司做專業的事,通過上下游合作發展,上游可以專心致志的養牛,提高原奶產量,下游則可以全心搞生產、研發和市場。
前幾年,為處理自身內部原奶過剩的問題,大部分牧業公司均有嘗試發展下游產業,但得到的結果并不怎么理想。中國圣牧近期就將下游產業圣牧高科的股權全部出售給了蒙牛,自己專心發展奶牛養殖業。
另外,隨著國內乳品消費需求的增高,上游原奶產量的不足也是限制下游乳企發展的一部分原因,因此中國乳業上下游整合、“互抱大腿”將成為行業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