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營養學會監事會副主任翟鳳英:科學飲奶,避免乳糖不耐受 |
發布日期:2020/2/25 發布者:佚名 共閱46691次 |
8月1日,蒙牛新養道“見證好營養”2017健康公益行來到了蒙牛乳業總部所在城市呼和浩特。作為活動的收官之戰,主辦方邀請中國營養學會監事會副主任翟鳳英教授作為活動壓軸專家出場,蒙牛總部的領導及同事也親臨現場,為此次活動畫上圓滿的句號。現場還展示了活動開展以來的所有科普文章,蒙牛同事以及眾多受邀媒體對展區進行了瀏覽,并紛紛為蒙牛新養道贈言祝福。 乳糖不耐由來已久,我國較嚴重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機體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瀉,又稱乳糖酶缺乏癥。在美國,非洲裔和亞裔的乳糖不耐受發生率最高,達到80%以上;西班牙裔發生率約為60%;白種人中僅有20%乳糖酶缺乏。在我國,乳糖不耐受和乳糖酶缺乏以成人為主,成人中發生率為80%~100%,學齡兒童發生率也較高,超過80%。 出現乳糖不耐受,與人種、年齡和個人飲食習慣等都有關。乳糖不耐受在不同人種中有不同的表現,早在4500年前就有文獻記載稱,在歐洲人中,嬰幼兒過了三四歲,機體中仍存在著乳糖酶,所以歐洲人,特別是西歐人能夠消化乳糖,喝奶后很少有人出現乳糖不耐受。但亞洲人,特別是東亞人,以及南非、美洲和大洋洲等地人,由于基因不同,過了嬰幼兒期身體里就沒有乳糖酶,乳糖不耐受發生率就非常高。 現在,全球75%的人群成年后會出現乳糖不耐受。這是因為有一些四五十歲的人,本來是乳糖耐受的,但隨著腸胃功能減退,乳糖攝入量減少,更易出現乳糖不耐受的癥狀。 有些飲食習慣也會影響乳糖不耐受的發生。如一些老年人年輕時接觸不到奶源,長期不喝奶,從而加重乳糖不耐受的情況。也有一些人出國后,如長期定居在美國、加拿大一帶,會發現自己喝牛奶不適的癥狀有所減輕,這可能與當地牛奶購買方便,個人飲奶增加有關。 乳糖不耐受根源有三 出現乳糖不耐受癥狀有3個原因。 1.乳糖酶缺乏或降低,小腸刷狀緣絨毛膜細胞的膜結合酶即乳糖酶活性低下,又分為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和繼發性乳糖酶缺乏。嬰兒急性腹瀉易繼發乳糖酶缺乏,乳糖酶缺乏導致的乳糖不耐受發生率高達46.9%~70%。正常情況下,乳糖在空腸被乳糖酶水解為葡萄糖和半乳糖,可被身體充分吸收利用。但如果乳糖酶缺乏,導致乳糖直接進入結腸,被結腸細菌代謝生成氣體和短鏈脂肪酸,就會發生乳糖不耐受的多種癥狀。 2.個人結腸代謝紊亂。細菌可將乳糖發酵成氣體和短鏈脂肪酸,形成甲烷、乙酸、丁酸、丙酸等氣體。 3.濫用抗生素,破壞了腸道菌群。特別是β-內酰胺類抗菌素。例如,6個月的嬰兒拉肚子,醫生如果不了解乳糖不耐受的情況,而當腹瀉來治療,結果會導致越治乳糖不耐受越嚴重。抗生素還會破壞菌群的平衡,導致糖類吸收不良,并破壞腸黏膜,影響吸收功能,減少體內乳糖酶,進而誘發或加重乳糖不耐受。 喝零乳糖牛奶可解決乳糖不耐受的問題 缺乏乳糖酶的人,要想減輕乳糖不耐受的癥狀,就要阻止乳糖攝入。喝零乳糖配方牛奶是解決該問題的好方法。所謂“零乳糖”,并不是把牛奶的成分改變了,而是奶品在生產過程中,把乳糖本應該在回腸被消化的工作提前做好,將乳糖提前分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這樣就避免了乳糖在回腸中得不到很好消化而造成不耐受的問題。市面上蒙牛新養道就是這樣一款零乳糖牛奶,喝進去后直接進入結腸階段進行吸收,就不會產生乳糖不耐受的癥狀,大大減輕了腸道負擔。 此外,乳糖不耐受的人還可補充腸道益生菌,以改善腸道的pH值,提高腸道工作效率,建立正常的益生菌菌落群,也可促進對乳糖的分解。還可以在喝牛奶前吃點東西,如面包、饅頭等,或少量多次飲奶、喝酸奶,都能幫助稀釋牛奶當中的乳糖濃度,緩解不適癥狀。 活動結束后,嘉賓和翟鳳英一起上臺合影,蒙牛新養道負責人向翟鳳英等專家獻花,對他們的付出表示感謝。此次活動獲得了圓滿成功,現場觀眾發言踴躍,也讓大家對如何科學飲奶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及了解。 至此,蒙牛新養道聯合生命時報“見證好營養”2017健康公益行圓滿結束。未來生命時報還會繼續傳播飲奶的正確方式以及乳糖的相關知識,繼續幫助消費者了解并解決乳糖不耐受的問題。新養道也將不斷升級自身產品,拓展產品線,為滿足消費者的專業健康而努力,期待大家的持續關注。 |
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企業在本網發布內容,文責自負。 ③ 如您因原創、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聯系電話:010-57895369。 |
【關閉此頁】 【返回上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