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學:了解孩子哭泣背后的心理需求 |
發布日期:2019/9/19 發布者:zgytzsw 共閱36705次 |
經常有這樣的情形,孩子為一點小事(比如餅干盒子空了)哭起來,我們立刻失去了好心情,感到惱火、不安、厭倦和憤怒。我們想止住他的哭聲,盡力哄他,試圖說服他吃點別的,對他說飯前吃餅干是不對的。 如果他還是哭,就責備他說為這點小事哭可真傻。我們以為只要止住孩子的哭聲麻煩就過去了。但是,仔細觀察就會注意到,情況并非如此,孩子可能會安靜下來,但仍然不高興,長時間情緒低落。打不起精神,不再信任別人。對一切都不滿意,父母也為此感到氣惱,整個家庭生活受到影響。 孩子的有些哭泣是有心理需求的,表現一般是,偷偷抹淚,哭聲較小,哭泣中穿插一些行為來吸引大人的注意,比如發出聲響或做小動作等。出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家長一般不鼓勵孩子哭出來,導致他們的情緒無法釋放和表達。不少家長在孩子哭泣時,會采取3種錯誤的處理方式。 1.責怪與評判:諸如“走路怎么不小心”、“這點小事也哭,太懦弱了”之類的話,使孩子得不到家長情緒上的認同和安慰,讓他們不敢再在家長身上尋找依靠和支持,損害親子關系;同時,孩子會將“懦弱”之類的負面詞語接納到潛意識中,降低自我價值感,容易導致他們缺乏自信。 2.錯誤轉移:很多家長在孩子遇到挫折時,會給他們食物來轉移注意力,這導致孩子成年后會將食物或購物與解除痛苦的情緒聯系起來,形成錯誤的壓力應對方式。轉移注意力也是對孩子情緒的變相壓抑,剝奪了孩子表達情緒的機會。 3.推卸責任:“都怪桌子不好,弄疼寶寶”,許多家長說過這樣的話,殊不知這會讓孩子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導致孩子長大后遇到挫折時,不會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總是把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這也會讓孩子不愿意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不知如何從挫折中總結出經驗和教訓。 對策: 在孩子開始哭時,也許我們換一種做法可以做到直接調整孩子情緒的作用。只要我們留在孩子身邊傾聽他,不打斷他的哭泣,他的煩惱會隨著哭泣逐漸消散,哭泣也會隨之停止。原因是:哭泣能愈合創傷。由于你給孩子機會,讓他自己排除受到傷害的感覺,之后他會變得更堅強和自信。傾聽要求你與孩子合作。他努力消除自己的壞情緒時,你要留在他身邊,提供他所需的支持,使他在整個過程結束時,重新充滿信心和希望。所以,在孩子開始哭時,我們應當停下手邊的事去傾聽他,以便有助于愈合孩子受到傷害的感情。 |
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企業在本網發布內容,文責自負。 ③ 如您因原創、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聯系電話:010-57895369。 |
【關閉此頁】 【返回上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