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光芒但不能是孩子的全部 |
發布日期:2019/7/12 發布者:zgytzsw 共閱43443次 |
有這樣一個令人唏噓不已的故事,一位男子,家庭并不富裕,母親早逝,父親歷經千辛一個人將他撫養長大,最后東平西湊讓孩子成功的大學畢業,他也不負期望,學習工作都非常刻苦,并且十分孝順,立志說要讓父親過上一個幸福的晚年。 結婚后,他仍然和父親住在一起,不久之后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家人其樂融融,可謂是一個幸福之家。聰明的他在事業上也是蒸蒸日上。但是,就在這時意外發生了,他們在一次郊游的時候,車子熄火了,他的父親和妻子下來推車,但當車子發動時,老父親行動不及,摔倒在地,傷及頭部,搶救無效,死亡。 父親的突然去世給了他致命的打擊,從此之后一蹶不振,他認為是自己害死了父親,整日的沉浸在自責之中,甚至有過自殺的念頭。 這種不良的念頭嚴重的影響了身邊親人的正常生活,于是他選擇了離婚。由于噩夢的困擾,使他終走上了自殺的道路,好在被前妻發現及時搶救了過來。他感激前妻的救命之恩,還想復婚,然而前妻已不愿再過這種生活,他覺得世界再無什么值得他留戀,怕孩子受委屈,決然帶著5歲的兒子跳樓自殺,父子雙雙身亡。 也許有人不明白這則故事想表達的是什么,對父親的愧疚?孝心?都不是!
這片故事其實跟父母教育孩子有著莫大的聯系,講的就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的心理是怎樣的。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生的走向往往是人格之筆寫就的,故事的主人公造成悲劇的根源就是其不成熟的人格,總結之后無外乎這兩點:依賴型人格、強迫型人格。 那么他的這兩種人格是怎么造成的呢? 人格特征的成因有先天性以及后天教育之分。父母過分溺愛,過分保護,孩子的心靈得不到良好的成長,就會形成依賴型人格;父母管教的過分嚴格,孩子的內心就會慢慢形成經常性的緊張,焦慮的情緒反應,就會導致強迫型人格。 很明顯上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后天教育得來的。父親獨自一人將他拉扯大,必定會有過多的溺愛和保護;由于生活困境也必定對他的要求過于嚴格,甚至有時候還會對他宣泄內心的不滿和痛苦。
所以,提醒家長,一定要跟孩子劃清界限,不是不管,而是在某些方面一定要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走路。應該做到: 1.不要把孩子當做私有財產和人格延續 2.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應該尊重、接受他們的個性,鼓勵他們獨立 3.相信自己,相信孩子,讓孩子對自己的生活進行有意識的選擇 4.不要一味的替孩子選擇,替孩子承擔,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選擇,并承擔責任 5.不要過度的干擾孩子“吃苦”、“吃虧”,放開手讓他們自己在風雨中鍛煉成長 6.不要把孩子當做實現自己未竟夢想的工具 7.打造自己的生活,做一個獨立的人,給孩子以身作則。 故事看完是不是引發了你的深思,父母一定是孩子的光芒,給予孩子在黑暗中的明亮,但是父母一定不能是孩子的全部,孩子除了父母應該心存自我! |
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企業在本網發布內容,文責自負。 ③ 如您因原創、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聯系電話:010-57895369。 |
【關閉此頁】 【返回上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