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東西被搶走,是奪回來還是算了? |
發布日期:2019/6/27 發布者:zgytzs 共閱44443次 |
昨天,帶女兒到小區廣場吹泡泡,她正玩的起勁時,一個胖胖的小男孩飛快跑到她身邊,一把搶走了她手里的泡泡。女兒見東西被搶,哇哇大哭,非得拉著我去把泡泡奪回來。我看了看那個小男孩,已經在那吹起來泡泡了,我一個大人怎么好意思再奪回來呢?于是,我就安慰女兒,算了,我再給她買一支新泡泡玩。 回到家,女兒把這件事跟她爸爸說了,她爸爸立馬說:“下次再有人搶你的東西,一定要記得奪回來,那是爸爸媽媽給你掏錢買的,是你自己的東西,別人禮貌地借著玩可以,但搶走,我們堅決不能讓。” 本來,我想說老公太寵女兒了,一點小事,就怕委屈孩子。可是老公義正辭嚴地把我批評了一頓,最后還上升到說我是個不懂得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人,還列出了發生在我身上的很多實實在在的例子。這時,我才猛然驚醒,一個小小的讓泡泡問題,可能會對一個孩子造成很嚴重的不利影響。 事實上,不僅我,很多家長在孩子東西被搶時,都會安慰孩子:“算了,讓給對方吧。”這其實會讓孩子很委屈,很憋屈。因為明明是他自己的東西,被搶了,為什么不能奪回來?還要算了、讓了?這樣看似大度,不計較,卻忽略了孩子的內心感受。時間久了,孩子要么變得軟弱,要么長大后像我一樣變成不懂得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人。而且,孩子還可能會覺得家長不愛他、不能保護他、不值得依靠。 所以,孩子東西被搶走,是奪回來還是算了?多數寶媽可能做錯了,要及時改正。 分享出于自愿,委屈地忍了不可取 其實,寶媽們弄錯概念了,讓孩子學會分享、謙讓、大度、大方,是要做事情公平公正,孩子也出于自愿的情況下。如果孩子的東西明明被搶了,屬于受害方,寶媽還以“大度”的姿態,讓孩子算了,讓給別人,那就是在委屈孩子,也是在教孩子助長惡劣行為。這樣,他長大不會維護自己合法權益,在看見不平的事還會冷眼旁觀。 廣告 如此,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是“弱勢”的、“扭曲”的,對他的成長極為不利。所以,寶媽要記住教育孩子學會分享,前提是孩子自愿,讓其委屈地忍了不可取。 謙讓是美德,不讓是權利,尊重孩子的想法 另外,寶媽也要告訴孩子,奪回自己的東西,不愿意分享出自己的東西,并不是自己自私小氣,不能被他人“道德綁架”。因為,謙讓是美德,不讓是權利,自己沒有對不起誰。這樣的話,孩子在為人處世和人際交往中,就不會違背內心,做一些不情不愿的事情了。再說了,如果他與人真心相交,自然愿意分享和謙讓。他如果不滿對方“搶奪”的做派,就算委屈自己謙讓了,也換不來對方的尊重和好感。 所以,寶媽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教他“不欺人,也不被欺”的道理。 寶媽們,你家孩子東西被搶了你會怎么做? |
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企業在本網發布內容,文責自負。 ③ 如您因原創、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聯系電話:010-57895369。 |
【關閉此頁】 【返回上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