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藥食同源?? |
發布日期:2019/4/2 發布者:768888 共閱48584次 |
“藥食同源”指,許多食物即藥物,它們之間并無絕對的分界線,中醫學認為,日常吃對食物具有養生治未病的效果。
日常飲食除供應必需的營養物質外,還會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的對身體平衡和生理功能產生有利或不利的影響,日積月累,從量變到質變,這種影響作用就變得非常明顯。正確合理地調配飲食,會起到藥物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藥膳是中國傳統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是以藥物和食物為原料,經過烹飪加工制成的一種具有食療作用的膳食。它“寓醫于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既具有營養價值,又可防病治病、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藥食同源”是說中藥與食物是同時起源的。《淮南子·修務訓》稱:“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見神農時代藥與食不分,無毒者可就,有毒者當避。 隨著經驗的積累,藥食才開始分化。在使用火后,人們開始食熟食,烹調加工技術才逐漸發展起來。在食與藥開始分化的同時,食療與藥療也逐漸區分。《內經》對食療有非常卓越的理論,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這可稱為最早的食療原則。 由此可見,在中醫藥學的傳統之中,論藥與食的關系是既有同處,亦有異處。但從發展過程來看,遠古時代是同源的,后經幾千年的發展,藥食分化,若再往今后的前景看,也可能返樸歸真,以食為藥,以食代藥。 中國中醫學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又稱為“醫食同源”)理論。這一理論認為: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藥物,食物和藥物一樣同樣能夠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會中,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了各種食物和藥物的性味和功效,認識到許多食物可以藥用,許多藥物也可以食用,兩者之間很難嚴格區分。這就是“藥食同源”理論的基礎,也是食物療法的基礎。 |
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企業在本網發布內容,文責自負。 ③ 如您因原創、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聯系電話:010-57895369。 |
【關閉此頁】 【返回上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