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需要重視培養孩子的奉獻精神 |
發布日期:2018/12/3 發布者:zgytzsw 共閱47568次 |
孩子是每一個父母心中的至寶當然沒錯,每一位父母都愿意把自己最好的都給孩子這也沒錯。但是有許多家長在給孩子最好的東西的時候方法卻是錯的。家長給孩子無條件的絕對的愛,然而卻沒有教會孩子怎么去愛別人。這樣孩子就會缺乏風險意識,變的自私自利。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好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甚至會毀掉孩子一生。比如過度溺愛孩子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是非常惡劣的,正確培養孩子的價值觀才是對孩子真正的“好”。 不要抹殺孩子表達出來的愛 小編曾遇到過這種情況:在一個小餐館吃飯,一個兩三歲的小丫頭非常可愛,用臟兮兮的小手剝開一個鵪鶉蛋遞給她的媽媽吃,迎來她媽媽的一頓訓斥:不洗手就吃東西,弄得這么臟我不吃要吃你自己吃。我分明看到小丫頭亮晶晶的眼眸瞬間暗掉一層。對于這位媽媽的做法小編是很氣憤的。從正確的育兒角度來講這位媽媽的做法非常不合理,首先應該夸獎自己的寶寶,然后教她飯前要洗手才是正確的。 給孩子愛的樣本 父母之間的交往方式決定了寶寶學會什么樣的愛,也影響著孩子的行為模式。通常情況下,如果父母相互尊重,彼此接納,能夠很好溝通,用健康的方式表達愛意,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寶寶懂得如何去表達自己的誠意和友情,更善于和周圍的人建立良好的關系,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愛。 讓孩子懂得關愛別人,學會奉獻 處于以自我為中心時期的孩子還沒有學會去理解別人的感受,貝貝不知道處于病痛中的媽媽是何感受。如果此時讓孩子為病中的父母做些簡單的事,對孩子來說是有益的。當孩子用積極的行為表達自己對他人的關愛,并獲得接納和贊美時,愛就開始在他心里生根發芽了。 欣然接受孩子的好意 當孩子第一次提出讓父母分享屬于他的東西,或者要送給父母東西時,這其實是他生活中第一次創造愛的舉動,之前他只是被動地接受愛。實際上,孩子是想通過主動的“給予”來體驗自我的生命力,父母不應只在口頭上夸獎孩子而在行為上拒絕,孩子會認為父母真的不需要,以后也就不會再有分享的想法了。 讓孩子懂得關心和理解別人這對于孩子以后的人生是很有幫助的,如果從小沒有培養孩子的奉獻意識孩子將來就有可能會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這對孩子的人生道路非常不利。所以,要正確的愛孩子就要多了解孩子的心理以及育兒知識,“我認為愛就是愛”的簡單思想很可能是不正確的,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 |
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企業在本網發布內容,文責自負。 ③ 如您因原創、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聯系電話:010-57895369。 |
【關閉此頁】 【返回上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