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的噱頭你中招了沒? |
發布日期:2018/3/4 發布者:佚名 共閱57557次 |
如今市面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早教理論,大浪淘沙,有多少真理還能剩下?又有哪些是專為博人眼球的噱頭? ![]() 【噱頭2】不要錯過語言敏感期,學英語越早越好?關鍵詞:英語啟蒙 全景展示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了學習英語的重要性,雙語幼兒園和課外英語班層出不窮。不過,中國不少家長甚至在孩子兩三歲還沒上幼兒園時,就開始不惜重金送母語都說不利落的小寶貝們接受英語培訓,購買各種書籍和影像資料。那么,孩子學習英語是否越早越好?上了課外英語班的孩子將來英語能力就強嗎? 消費者采訪 消費者1:不是說小孩子學語言有敏感期嘛,為了培養出一個“地球村人”,我家孩子專門上了英文啟蒙班。班上怎么教的我不知道,但回家我會考一考孩子蘋果怎么說,橘子怎么說,看到寶貝一頭霧水的樣子,我不禁想,這英語啟蒙是不是蒙人的? 消費者2:女兒1歲的時候就報了雙語早教班,70課時花了一萬多塊,我跟著也上過幾次課.因為孩子們都太小,老師也是講中文比例大過英文。現在女兒3歲多了,沒發現英語有什么特別之處,感覺不如不報。 專家解讀 吳敏蘭,美國哈佛大學雙語教育碩士,作家,現任臺灣凱斯教學機構執行長(CEO) 吳敏蘭:學好母語,才能更好學英文 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個理論,3到6歲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期,非常多年前這句話被拿來推廣,所以爸爸媽媽們都想,孩子是不是要趕快去學英文,要不然英文會學不好。其實這些理論已經很多年前就被推翻了。 3歲到6歲是學習母語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需要有強有力的母語表達能力,孩子需要用母語去思考去溝通。對我們而言,我們生長在這個環境,我們孩子當然母語要好。要使用母語跟別人溝通表達,對孩子而言,這是很重要的文化的認同以及語感的建立。之后再接觸英文,孩子可以有一個強有力的母語后盾。兩種語言會不會沖突?如果今天為了讓孩子學英文而減少中文的接觸,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反而不利于孩子語言的學習。 學習語言,不是兩三歲就要教孩子英文會多少單詞,而是要讓他聆聽不同的聲音,不一定非要是英文不可。如果家里老人家講的是方言,孩子與老人家相處時有方言的環境,他學會了這種方言,有什么不好呢? 而對兩三歲的孩子而言,不建議他去上正規的英文課程,但是如果讓他上故事班聽故事,讓他有機會多接觸外語,這則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溫馨提示 我們究竟該不該讓小孩子很早就開始學習外語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兒童在早期語言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培養母語。母語能力還不完善,就開始學習外語,很容易導致小孩子的學習壓力。對母語的發展也是不利的。【噱頭3】右腦訓練,多用左手鍛煉右腦?關鍵詞:右腦開發 全景展示 前幾年右腦開發的概念傳得沸沸揚揚,盡管這幾年明顯減少,但“右腦記憶”“右腦訓練”“超右腦”這樣的詞匯仍然層出不窮,“超右腦教育網”“中國右腦開發網”“引領右腦潛能”……諸如此類的網站仍然能吸引新興家長不少的關注度。 例如,以“右腦訓練”為關鍵詞,在百度可搜到1,520,000個相關詞條,以“右腦開發”為關鍵詞,在百度可搜索到3,050,000個相關詞條。 消費者采訪 消費者1:小區的樓下有很多廣告牌,赫然寫著“右腦開發”“右腦啟蒙”,聽說還有用閃卡來訓練右腦的,右腦真的那么神奇嗎?鄰居就帶著孩子去學了,那孩子現在被教得神神叨叨也挺好玩的。 消費者2:坊間有很多傳說,說用左手可以鍛煉右腦,我家老的小的都深信不疑。尤其是我爸,非得讓兒子鍛煉左手,一用右手拿東西,老爺子就打他手讓他改用左手。不僅如此,老爺子自己吃飯也不好好吃了,非得用左手,夾菜夾得亂七八糟;用個電腦,也非得用左手拿鼠標…… 專家解讀 尹文剛,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博導。英國倫敦大學心理學博士,神經心理學專家。 尹文剛:小孩子其實每天都在自己“開發右腦” 一般來說,左腦主要負責言語活動、數學計算、邏輯推理這種抽象的、符號化的思維活動;右腦負責的有空間知覺、藝術、情緒、直覺、想象和形象思維的活動。 現在滿天下都在宣揚小孩子“右腦開發”的種種妙處,其實這還真有點兒離譜。要知道,當孩子小的時候,他們基本每天都在從事“右腦開發”的游戲,比如角色扮演、畫畫、拼插游戲、搭積木、折紙……這都沒有左腦什么事兒(也不是沒有,比如訓練寶寶說話時,會啟動他們的左腦)。所謂大腦的偏側化,都是隨著他們長大才慢慢有的。要說還真奇怪,進了小學教育就完全變了個樣兒:所有讓左腦運轉起來的,比如小學數學、語文,變成了主科;而開動右腦的比如音樂和繪畫,反而成了副科。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手,就是平時大家常說的“左撇子”或者“右撇子”。根據神經系統交叉支配性原則,左腦和右側的肢體相連,右腦是與我們左側的肢體相連的,這都導致左手是直接由右腦操控,右手直接由左腦操控的。 所以很多人想當然認為,我們嘗試多用左手做事,自然可以開發右腦,比如吃飯、拿書、穿鞋帶……天天都用左手做。而這是行不通的,要知道,即使多用左手,也只能促進右腦某些功能的開發,比如右腦分管肢體方面的功能,而和右腦有關的認知功能不能因此全面調動。 歸根結底,腦開發不是要開發單側腦的功能,多用左手也不能開發右腦。因為我們的左右腦之間有一個胼胝體,只要胼胝體沒壞,左右腦是互相影響的。學習的時候,你的左右腦是通力合作、一致對外的,你本能地會用你最擅長的那半腦做事,但另外那半腦其實起到了一個輔助的作用。 溫馨提示 我們從小接觸的觀念都是說左撇子聰明,這是沒道理的。左撇子在成功人士中的比例,與左利手人在人群中的比例,差別并不大(都是百分之十左右)。不過左撇子也有相應的優勢,比如:左撇子可能會在近臺游戲中表現良好,你可以培養他們玩短球(比如乒乓球),因為他們的反應速度相對快那么個千分之幾毫秒;他們可能在藝術領域更見長,因為右腦分管想象力、空間知覺,還有情緒情感。【噱頭4】每個孩子都可培養成天才?關鍵詞:天才培養 全景展示 有很多機構,在宣傳時會聲稱通過培訓可以將孩子培養成天才,甚至市面上也充斥了不少相關書籍,不搜不知道,一搜一大堆:把孩子培養成天才,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尤其是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在中國被推廣后,更是有商家打著多元智能的幌子,孩子這個方面不行那個方面行呢,深得父母心,更是“巧妙機智”地用了加德納的理念當做自己的宣傳口號。 消費者采訪 消費者1:我覺得,每個孩子肯定會在某個方面是天才。我家孩子聽到音樂就扭屁股,我就給她報個舞蹈班,結果上了幾次以后,天天哇哇叫著死活不去。后來發現特喜歡涂涂畫畫,我就給她報了個班,結果上了畫畫班以后,回家反而不樂意畫畫了,郁悶。 消費者2:平心而論,沒有一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兒童,望子成龍的心態誰都有。也許我的孩子沒有先天的優勢,但我覺得,只要好好培養,我的孩子一樣可以成為小天才。孩子的童年就那么幾年,不好好培養,錯過了關鍵時刻怎么辦?能報的班,就一定要報!多花點兒錢算什么? 專家解讀 施建農,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博導。曾任世界天才兒童研究協會亞太地區理事會主席。 施建農:從科學界定講,“天才”兒童在兒童群體中只占1-3% 對于那些智力發展比較好,學業表現非常有些的兒童或學生,叫法不盡相同,有人用“天才”,有人用“神童”,在我國的臺灣和港澳地區用“資優”,而我國大陸地區的學術界則用“超常”。之所以用“超常”是因為人的天賦都是相對而論的,也就是在比較中反映出來的。 人們經常會聽到通過XX訓練可以把常態兒童培養成超常兒童的說法,我也經常被人問及此事。在此我明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社會上所謂的“可以把任何兒童都培養成超常兒童”的說法,雖然愿望是美好的,但事實是不可能的,甚至是違背科學的。 通俗地講,超常兒童是指那些明顯優于普通兒童的那些兒童。從科學的界定看,超常兒童是指那些在心理的某個方面(比如智能方面)比該個體所在的同齡群體的平均成績或表現高出兩個標準差的個體。在統計學上,這些個體只占該群體的2.25%。 根據國內外的研究,盡管有測量工具的偏差或社會經濟地位的不同,但超常兒童(gifted&talentedchildren)在兒童群體中的比例基本上只在1-3%之間。 訓練可以對任何兒童都有影響,但國內外研究的結果表面,訓練對超常兒童的影響更大。這就意味著,如果是有積極意義的訓練,那么超常兒童從中獲益比普通兒童更多;同樣,如果是消極意義的訓練,那么,超常兒童可能受到的傷害也更大。 但無論哪種訓練,號稱可以把常態兒童變成超常兒童的說法和做法都是荒謬的。當然,現實中,確實有些訓練可以使超常兒童變成普通兒童,甚至變成問題兒童! 溫馨提示 人們經常引用愛迪生的名言“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卻忽略了一個實事,那就是,如果沒有這百分之一的靈感,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可能白流。 話雖如此,即便天賦是相對穩定不易改變的,但我們仍然有很多可以做的。我們可以改變環境的一些條件,使得外部的條件更有利于孩子那1%。不同孩子的認知能力有差異,同一個孩子的心理的不同方面,其發展速度和水平也不完全一樣。所以,我們家長在關注孩子成長的時候,在為他們提供幫助的時候,要考慮這些特點,要考慮孩子的個體差異。所謂因材施教,其實在我看來是,就是要去發現孩子真正的需要,給他提供成長的機會和空間,提供相應的條件。現在有很多家長真心想幫助孩子,但因為沒有幫到點上,結果就出了問題。 關于“早教”的三大提醒 多年來,教育一直是被很多人詬病的話題,可只要有孩子,我們就不能和輕松自在地和教育產生距離了。尤其是近來比較熱的“早教”。 先要端出的一個觀點是,早教≠早期教育。大家對教育的不滿與職責當中存了一個固有認知——學校就是搞教育的,我的孩子教不好就是因為學校沒有教育好。試問,我們怎么解釋在同一所學校同一個班級的學生中存在的差異呢?學校是一樣的,環境條件是一樣的,師資是一樣,除去這些外在的、客觀的環境所產生的一致性的影響,剩下的是不是就是每個孩子的個性化因素了呢?從這一點的分析推開,學校教育不能等同于教育的全部,這就是我反復強調的概念,幼兒園≠幼兒教育,早教≠早期教育。 越小的孩子受到家庭的影響越大,換句話說,教育機構的教育是鐵路警察,一段一段的。而家庭當中的教育才是從始至終,伴隨終生的。父母們若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寄希望于任何一個機構,等同于只生不養,說得輕點,是有多傻多天真,說得重點,就是失職。 第二點,當我們說到機構的時候,一個行業需要有一個行業的規范,一個行業需要有一個行業的準入標準。目前,早教這個行業在我們國家的歸屬是不清晰的,在很多城市,早教機構的審批權屬于工商部門,場地、設施、從業人員資質等等必要條件缺乏嚴格的監管和審核,準入門檻低,同時,因為沒有標準,自然難以實現監管。而在國外,很多承擔早教職能的機構屬于社會公益組織,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在魚龍混雜的情形下,各個機構的資質和質量只能靠老百姓自己睜大慧眼了。 其三,望著那些眼花繚亂的課程,我要說的是,沒有一套放之四海皆準的教育方案或者課程是適合每個孩子的。尤其是國外的很多課程,是建立在獨有的文化和社會背景下的,簡單移植的后果是水土不服。況且,很多說起來打動人心的課程與理念,在國外很多也是非主流的、小眾的。家長們則為這些所謂的國外先進高端課程付出了昂貴的代價。 說到底,真正的教育是一種高質量的互動。名校之名,名在大師。沒有好的“人”,教育的積極影響力無從談起,無以落地。 早教,這個讓人糾結的話題。歸根結底,是為人父母者理性的選擇,以及愿意在多大程度上為了孩子所做的身體力行的付出。 ——文章來源 網絡 |
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企業在本網發布內容,文責自負。 ③ 如您因原創、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聯系電話:010-57895369。 |
【關閉此頁】 【返回上頁】 |